疫情之后你还是极简主义者吗?
“这次疫情践行极简的人都被饿着了”。
“我因为看了你的文章也开始极简,但是考虑到这次疫情,以后我还是多囤点东西好了”。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聊聊疫情之后关于我践行半极简生活具体的思路和反思,也希望可以解答一些来自朋友的困惑。同时也想分享一下我最近读过的一本极简主义相关的书籍 ——《一家人的极简生活》,这本书有很多值得借鉴的观点。
背景:
我刚开始决定践行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还是独自在上海居住的伊始。最直接的原因是,期待自己不被消费主义裹挟,能或多或少的存储一些备用资金应急。
我刚到上海工资还是比较低的,那个时候没什么极简的概念,基本上交完房租、吃吃饭就剩不下很多钱了,但是居安思危,我还是会因为担心自己断粮,而预防性地存钱。念书的第一年学费和第一个季度的房租是妈妈交的,第二年开始就需要自己交学费,同时第二季度开始也需要留一些生活费供自己衣食住行。
工作一年后,工资涨了一些。我搬去了离学校更近的小区,非常幸运和毛毛一起合租。那个时候开始养猫咪。大概时间过去半年开始接触“断舍离”、“环保主义”、“极简主义”等概念。那个时候我是手帐三年生,家里囤积了很多手帐素材。除此之外还得供养一些自己的小爱好。于是取舍之间,决定减去自己一些生活非必需品的开支。
实践:
那是2019年和2020年,我给自己的年度关键词是:物尽其用。
首先把自己不会再用的东西放在了闲鱼上。
不再适合我的化妆品、手帐工具付邮送了。
开源节流,既然开源很难,那就从节流开始。有意识地减少购买鞋包、衣服、配饰的购买频率。
那时候极简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模糊的画像,当朋友给我安利新产品时,我会用:“这不符合我极简主义的人设,来委婉拒绝”。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先把自己拥有的一些非必需品消耗完毕/高频使用,很长时间用不完或者用不到的东西循环给家里人,或者付邮送给网络上的友友们。尽可能控制自己的购物欲和物品的绝对数量。
2020年底,我结婚了,迈入了和可爱家属一起生活的新征程。结束了两年多的独居/合租生活,猛地进入了家庭生活,这个感觉还挺特别的。我无法要求家属和我一样保持极简主义的生活习惯,所以我就更需要针对我们的家庭生活做一些定制化,这种生活方式需要包容家人习惯。
就像《一家人的极简生活》这本书里写的,按照需要/不需要/可选来划分自己的极简尺度或者说阈值。
以下的一些方式不包含家属的生活方式,对待有囤积习惯的家属,我采取的方案是,我们两的收纳工具完全分开。衣柜/书柜/抽屉柜/书桌/等完全独立。
需要的标准:
1.生活必需品
2.食物和调料
为什么要说1.2两点,因为生活必需品、食物、调料我是会周期性囤货的。在这两点上我完全不极简
3.胶囊衣橱
4.我的爱好相关的衍生物,我对待爱好上还是比较克制的,不会妨碍的别人的空间哈哈。
不需要的标准:
- 不能用洗衣机清洗的衣服,举例:真丝类或者手工布艺类衣物、容易变形的衣物、毛衣。已购买的这类产品可以先保留着。
- 功能冗余的电子产品,举例:家属买了新的打印机,可以扫描,打印照片,打印不干胶,我把自己的照片打印机连同耗材放在闲鱼上出掉了,折损了一半的金额。“买入-卖出”这个动作也会提醒我之后在选购产品时应该更加谨慎。
该“断舍离”的标准:
1.看完之后觉得不会再看的书。
2.不会再用的东西,折损的旧物。
我喜欢看书,我买的更多的是绘本、工具书、概念性强的非虚构书籍,其他书目尽量用电子书代替
我喜欢做手帐,我买了一本五年日记可以用五年,其他都是尽量利用友人送的本子或者自制一些简单的手帐本,尽量不囤货。
我喜欢买玩具,虽然这不属于生活必须品,但是长久的愉悦会给我一种放松感,尽量选择自己非买不可的,或者冷静了很久还想购买的小玩具。
我喜欢钢笔和彩墨,但是事实上很多都是别人送我的礼物。我只要用好他们就可以了。
疫情之后的反思:
- 生活必需品
像是卫生纸巾这类型的家里会放支持使用两个多月的抽纸。
卫生巾,家里常备一只月经杯以及配套的消毒工具,只要有水有电就可以支持我给月经杯消毒,一直循环使用很长时间。
棉被,家里的棉被数量是支持我们即便冬天断暖气都足够保暖。
水,准备了一箱纯净水
氯雷他定,家里常备两到三盒过敏药
多芬香块,可用来清洗全身,一般三盒起卖,可以预留两块放柜子里。搭配起泡袋使用。
垃圾袋
猫粮和猫砂用一囤一 - 食物、调料
葱姜蒜,切好冷冻
玉米胡萝卜豌豆冻杂蔬
无糖可乐两箱
泡面类速食产品
午餐肉罐头
鸡蛋两匝:一共六十个
黄豆一袋、米面粮油若干
两箱牛奶
维c泡腾片
不足之处:有一些防灾用品,家里是没有的。比如说便携式灭火器、手电筒
我对《一家人的极简生活》这本书里部分观点的看法。
放手去拥有“一物多用”的物品
关于这件事情我做的不够好,我一直期待我的电子纸只要提供我阅读和标注的功能就好了,但是很多情况下,电子产品的功能都非常丰富,以至于我不能总用同一种东西。
但是有一些我还是用到了“一物多用”的思路
我的木质读书架被我改造成了电脑增高架,于是我工作和生活场景切换,就是通过把公司电脑换成个人电脑/IPAD/纸质书来完成的,木质读书架上还可以放绘本用来临摹。
矮柜承载了化妆品护肤品收纳/站立式办公/化妆/站立式读书等多种功能,像是一个站立式的工作区域。
原本用来收纳手帐物品的小推车被我改造成了可移动书架,书架上放着我经常翻阅的书籍、手帐本、手帐工具等,可以非常方便地切换使用地点。
打扫前的整理工作才是痛苦的
如果一味的专注于一些收纳的方法,反而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整理物品上。极简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思路就是控制物品的绝对数量。这个步骤的执行思路是尽量物尽其用,消耗自己储备的物品,如果你的东西足够多,整理起来也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不过,我秉持的虽是极简主义思维,但要说是否真要让房间空无一物,生活才能自在舒服,倒也并非如此。我认为,空间也好,生活也罢,自己觉得“自在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建议算是给极简主义生活留下的气口,我们所践行的生活方式,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过的更舒心快乐。
房间整洁的关键,就是要“物归原处”。
每天保持着房间的整洁,比每周统一整理更轻松,每周保持整洁,比每月一次行整理更轻松。“物归原处”可以减少寻觅物品的时间,同时也可以更高效的留意自己已有的物品,而不是任由它封尘在某一角落,被人遗忘。
我在挑选衣物时,本就十分看重舒适度,因此用来当家居服正合适。
这也是我最近挑选新衣服的思路,内搭选用一些柔软的面料,也可以同时用来做家居服。
用还是不用,需要还是不需要,喜欢还是不喜欢,扔掉还是留下来……若想做出判断,一是要“拿出来”(面对物品),二是要“分清楚”(清晰透彻地审视物品)。只要坚持做这两件事,“分类”就一定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这件物品在一年内是否被使用过。每逢换季,我一定会重新筛选一遍衣物,并时刻记得“添新就要弃旧”。
大家很不喜欢日式收纳,总是把东西平铺在眼前,但是我觉得这种收纳方式还挺可取的,如果怕脏的话,可以加一层透明玻璃。上面这个两个点子可以合在一起说,思路就是认真的审视自己拥有的物品,通过拿出来,分清楚的方式。这和我们换季的时候整理衣服的思路有些类似。我为了避免弃旧,会尽量减少添新,我觉得这个思路也挺环保的哈哈。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觉得应该“断舍离”。自己幸福才最重要。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行事风格是“不浪费,挖掘出物品的本质,最大限度地发挥物品价值”,并且也一直在这样做。
积极抓住令自己心动的物品
积极投资于让思维丰盈起来的物品在花钱上,我尽量做到张弛有度。对我来讲,消费的优先顺序依次是:①食物②自我提升所必需的书籍和培训费我在有利健康的食物上格外用心。让工作和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物品,我花起钱来也是毫不吝惜。因为我认为,丰富的生活能带来丰盈的思维。
我虽把生活重心放在了工作上,但仍想完美兼顾工作、人际关系和家务,于是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开始努力减少“无用之物”。精简物品后,心态从容了,待人也宽容了。没有了无意义的行动与交际,没有了浪费,有了更多时间来了解自己。可话说回来,一味追求理想状态,过度舍弃物品,也是本末倒置。丢弃时,购置时,都要先“想一想”。
以上四点总结下来就是我对待极简的态度和极简带给我的影响。我会更加具备思考能力地去选用适合自己的物品,这个过程慢慢循环下去,我们也能越来越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释放出一些被消费主义陷阱所捆绑的财力、精力,解锁自己很大程度是因为广告/媒体来带来的各种负面焦虑,更加回归自我,不被物品限制的自我。
我的目标是物品只占收纳空间的七八成。
我家的收纳一直注重“留出余地”,唯有放置日常用品和非常时期用品(防灾用品)的橱柜,稍稍有些杂乱。为了防患于未然,类似卫生纸、水和电池一类的物品,我都会多储备一些。我采用的是消耗多少就补充多少的“循环储备法”。
收纳的思路也是不用把东西塞得满满的,留有空隙。当然了,食物、生活必需品这类不囊括其中。
Q:说了这么多,我还算个极简主义者吗?
A:我还是从极简主义相关的话题、视频、书籍汲取了相当多的经验的,所以我也不会生捏一个新的概念来创造一个新的生活方式。正如我不会选择空无一物的家和断舍离扔扔扔一样,我所践行的半极简主义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针对自身、家庭、自然/人为灾害定制化的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涵盖一些不能人为控制的因素,也会预备性地做一些可能永远用不上的准备,这也算是都市丽人,给自己的一点点安全感吧。
Q:我怎么和极繁主义家人一起生活?
A:1.尽量少评价别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可以委婉地问他,一些堆积在阳台上的衣服,还需要穿吗?2.划分各自的收纳空间,举例来说:我90%的东西都放在小书房里,卧室里、客厅、阳台的大部分收纳都归属于他,大空间里还包含了一些我们两都会用到的东西。3.整理不是某一个人的工作,两个人都沉浸式地参与每周整理和换季整理的工作中,各自处理自己的物品。4.把对方解决一部分多余的物品。举例:他也一定有想要丢掉、卖掉的物品,我会用我的二手平台帮他处理,其次要丢掉的衣物,我也会叫回收机构上门来收。我的一些经验也可以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对方,对方要不要接受,不在我的考虑范围。
Q:疫情之后你还是极简主义者吗?如果是,那么我的极简主义方式是?
A:是。 1,食物和生活必需品不极简;2,尽量物尽其用,不能用的循环给别人;3,控制购物欲望,理性消费;4,控制物品的绝对数量,拥有较少的让人心动的物品;5,物品只占据收纳空间的七八成,尽量发掘物品的多功能,此处不包括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功能越多我反而越焦虑;6,定期整理自己需要/不需要/断舍离的标准。
最后,我并不在此次疫情爆发城市,我无法代替ta们感受这次疫情的影响,也无法用这篇文章替ta们解决疫情之后极简践行的问题。以上我的思考只建立在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一年多居家办公、以及今年年初过年期间将近17天的小区隔离生活。也希望能解决一些极简主义的误区。真的希望各个城市能早日恢复正常生活,我也想去找ta们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