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 五月读书小结

书名 作者 类型 读书媒介 评分 收获新知识&应用 备注
第二性 [法] 西蒙·德·波娃 / 邱瑞鑾 女性主义/哲学思辨 电子书 🌟🌟🌟🌟🌟 1. 哲学思辨;2. 女性主义历史 在每一个女性成长历程中可能会有的经历,在书中也大概率会找到答案。
建筑的故事 [英] 帕特里克·狄龙 著 / 姜南菲 建筑绘本 纸质书 🌟🌟🌟🌟 集中了十六座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筑 篇幅不长,内容很浓缩
随风去野 白关 骑行漫画 纸质书 🌟🌟🌟🌟🌟 治愈系漫画 看完也想去《梅里雪山》看日照金山
法治的细节 罗翔 法制思辨类 微信阅读 🌟🌟🌟🌟🌟 从古希腊哲学看待法制问题,罗翔老师也有一颗孩童般童稚的心呀 书中还有一些罗的自传
梦想成真手帐 《日经女性》杂志 / 陈婧 生活手帐类 纸质书 🌟🌟🌟 书的内容比较一般,看一些手帐类的推荐帖子也能学习到。 不建议购买
僧侣与哲学家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 / 赖声川 哲学与佛学的对谈 纸质书 🌟🌟🌟🌟🌟 1. 哲学和佛学的访谈录; 2. 访谈对象是一对父子 理性和感性的对垒
算法图解 [美] Aditya Bhargava / 袁国忠 工具书 纸质书 - - -

这个月一共读完了七本书,其中《算法图解》作为我重温技能的工具书,不做介绍。另外基本分为非虚构类绘本类两个类目进行介绍。

非虚构类

第二性 🌟🌟🌟🌟🌟

《第二性》是从三月份开始读的,第一卷前半部分理论性很强,到了第一卷第三部迷思开始,理论性也会降低。整套书算得上是一套从多个角度叙述女性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换言之,女性形象在欧洲以法国为主的历史上是如何被塑造的。为什么要强调国别?书中也有一句简单的话进行概括:“在东方,像是印度和中国,女人的历史是一段漫长而停滞不变的奴隶史。”

在整套书中女性除了书中直指的“他者”,更像是一个充满偏见的历史符号。如果你也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话,不妨看看我之前总结的文章:被建构的“他者”:波伏娃《第二性》

法治的细节 🌟🌟🌟🌟🌟

这本书读起来很有惊喜感,除了书中呈现的案例和夹杂哲学思想的罗翔老师的叙述,罗的谦虚谨慎、童稚可爱也能在书中随处可见。他会提醒自己带着谦虚谨慎的态度面对浩瀚的知识,有限的自己,时常怀揣着一颗真诚的心去追寻智慧,在各种悖论中寻求似是而非的真理。

全书主要分为法律与道德法理的思辨正义的实现性刑法读经典对话等五个部分。

没有以惩罚为后盾的法律规则,社会将变得混乱不堪,乌托邦的结局很可能是人间地狱。

随后罗以柏拉图的故事作为例子,告诉我们只有法治才是现实的。法治的根本前提是对人性现实主义的把握。人性存在幽暗的成分,任何人组成的机构都有败坏的倾向。法治虽然不是最优解,但是是一种避免出现最坏结果的次优选择。法治最重要的精神是对权力的控制,保障一些基本的自由。

法律思维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式,就是法律判断优于道德判断。这也提醒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要轻易对他人进行道德论断,因为有许多隐情是我们不知道的,道德判断更多的是一种自省,而非律他,不要严于律他,宽于律己。但是法律规则,则是我们都应该共同遵守的。

这一点也是我非常赞同的,道德判断更多的是一种自省,而非律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是非常坦率地说,我做不到,但是我还是很想做到。

同时书中关于“死刑应当被废除吗”和“孩子起诉父母生下自己”这两个论题我思考了很久。

关于死刑废除这个话题,我站在不同角度也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如果站在一个有距离感的理中客的角度,我倾向于死刑应当被废除,各种原因也跟文中贝卡利亚说的那五点差不多。

  1. 国家没有权力执行死刑。
  2. 死刑没有效果。
  3. 死刑会引起人们对受刑人的怜悯,而起到反作用。
  4. 死刑会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残忍,接近于以暴易暴的手段。
  5. 死刑一旦误判,是无法挽回的。

但是我们没有资格代替那些被杀害的被害人去宽恕犯罪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同样无解。

关于孩子起诉父母生下自己这个议题,积极一点来说,今生的人生剧本有可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如果每个人都能演好自己的人生剧本,顺利杀青就好了。

在聊到“世纪审判”辛普森案中,罗说到:

辛普森的故事并没有结束,2007年9月,辛普森和一群朋友持枪闯入拉斯维加斯的一所赌场酒店,抢劫两名商人,最终被判处33年有期徒刑。
有人说,这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法律是有缺陷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既定的程序去追求有限的正义,离开程序,依靠狂热和激情所追求的正义也许是一种更大的不正义。

其实我的个人倾向是善恶自有论。万般带不走,惟有业随身。大概率身后有地狱兜底。

在最后两个部分读经典对话中,更加突出了罗的个人倾向,他认为在读书中可以超越有限的今生,读书是他打发时间、对抗虚无的方式。

有一句话我特别感动,落日余晖、云卷云舒,只有人类会因此思考和感动。就像我上个月看的乙一动物园向阳之诗一篇

连风都能吹动挂饰创造出音乐,而我却无法制造出任何东西,这让我觉得很遗憾。我能在会话中使用富有诗意的说词或者编一些谎话,但我所能创造的东西却仅止于此。
我的身体也具有了流泪的机能。
“……我没想到,自己原来这么喜欢这只兔子。”
他以望着可怜东西的眼神看着我。
“那就是死亡哦。”
他这么说着,将手放到我头上。我懂了。所谓死亡,就是一种失落感。

当硅基生物开始学会思考和感动,那他们和碳基生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只是通过阅读营造一个假想的世界,却不愿意走入真实的世界,并关心真实世界里他人真实的苦楚,那么,这种自我欺骗式的阅读,其实毫无意义。
想象中的人类越可爱,越是觉得身边之人乏味恶心。因为抽象的人类如此可爱,而具体的人如此麻烦。对抽象的人类的爱是无需付出代价的,凭空想象,收放自如。但对具体的人的爱则总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真正的爱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牺牲越大,爱心也就越大。无需付出代价的爱不是为了欺骗自己,就是为了欺骗他人。

如何对抗这种无意义感呢?
去爱具体的人。

我们无知,所以我们读书,我们读书,所以越承认自己的无知。

这本书列举了很多古希腊哲学家的例子,我相信这也是罗本人的哲学思想的偏好吧。

在聊到《小王子》这一篇中,罗对于爱具体的人这个观点有了更加详细清晰的描述。他的爱情观是折中的爱。我们把爱投放在具体的个体身上,但会在他身上发现抽象意义的美好。正是这种抽象意义的美好,让你愿意和具体的个体产生驯化关系。

而我的爱情观是短暂而炙热,将爱情浇灌在每一段具体的感情上,有始有终,再脱身而去。然后在恒长的时间里去缅怀这段爱情中的细枝末节。如果没有始、终可能更好,在暧昧的最高峰或者是爱情最浓烈处终止,在往后的每一段细碎的日子里,从心里掏出一些记忆碎片,把它们拼凑在电视剧本里每一对虚拟的CP上。让自己对爱情的悸动,封印在充满想象力的联想幻想里,浇筑成水泥心。

仿佛和爱具体的人这个观点完全背离,但是爱情嘛,我还是觉得纯粹短暂更好,当然了能不能做到自己的爱情观又是另一回事了~

梦想成真手帐 🌟🌟🌟

这一页页手帐文章,更像是写给书中各位优秀女性自己的,像是对过去的自己的回顾和总结。她们通过时间和一步步努力,最终抵达了在手帐中憧憬过的未来,实现了当时写下的目标和愿望。带着我们的钦佩与艳羡,她们来到了梦想实现的那一刻。

  • 借着这本书我也想聊几点:日程手帐如何不沦为TODO和相同类型内容的每一天。也许过段时间我会写篇文章专门聊这个话题。
  • 我从去年开始写每月复盘,刚开始会更新在豆瓣上,后来更新在gitpage上,但是这两种总结都有一些弊端:
    1. 隐私保护
    2. 码完字就忘了,更多的不是复盘而是流水账叙述
    3. 不够详细

所以从五月开始,我也把月度复盘挪到了allin1手帐上,有些记账开销、工作计划、自学内容也会有更详细地说明。

如果你想接触手帐,我觉得读读这本书还可以,但是对于一些已经写了很长时间手帐的同学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不大,但是读完你也会有一些满足感,可能有些内容也能起到矫正你的手帐习惯的功能吧。

僧侣与哲学家 🌟🌟🌟🌟🌟

嘿嘿,读完几本理论性强的书,读这个类型的书会轻松一点点了,我觉得这本书翻译还挺不错的。
书中的僧侣与哲学家是一对俗世父子。儿子出家前拿到了生物学博士的学位,父亲是一位哲学家及政治评论家。此次对谈就从他二人之间展开。在下文中我会简单地用儿子和父亲来作为代称,希望没有冒犯到。
其实我比较震惊的是,儿子在出家前接受的是非常正统的素质教育,怎么说,更加偏重于唯物主义吧。但是从这本书的交谈内容而看,儿子变成了感性的化身。儿子和父亲整个对谈的过程中还是比较松弛的。

儿子认为佛教谈的是存在的连续状态,它是一个连续的、意识的河流。并不会有固定或独立的个人贯穿着它,但是它继续地流着。任何一条河流在任何一刹那中的状态就是它自身历史的结果,个人意识的河流充满了正面和负面念头所残留下来的痕迹,以及这些念头产生的行为和言语的痕迹。心灵修持的目的就是让意识河流清净。

我在上西方哲学史课的时候,老师说到,宗教不是一种理性科学,宗教依赖的是超自然世界。宗教是探讨终极关怀的问题,宗教以信仰诉诸于人的情感,而哲学居于科学和宗教之间。

书中的父亲在听到儿子所叙述的一些感性的论述后,他也谈到,他作为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代表,还是会把佛教的某一面当作无法证实的宗教性信仰,不能称之为哲学或事理性的智慧。

但是随着谈话的深入,他们也在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哲学与佛学思想共通的地方。而佛教传统的文明,注重于改变自己,而不是对外在世界行动。佛教不是一个盲目信仰的宗教,不需要人们排除或者谴责其他教条。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从儿子的角度谈佛法、修行、佛学理解,但是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儿子在问答中关于理论的引用会少许多,更多地用到了形而上的比喻和抽象。从感性的角度去揭开超自然世界或者说非实证理论的一些神秘面纱。而从父亲的角度,你可以看到一个习惯以哲学思辨的思考方式思考问题的哲学家如何看待宗教中的佛教以及佛教徒遇到的一些感应或者感召,他也会更期待在科学规律中找寻答案、更加客观。

最后祝大家福慧双增~

绘本类

建筑的故事 🌟🌟🌟🌟

集中了十六个世界史上最有名的建筑,浓缩在了95页大开本中。整本书从古往今来人们如何自食其力搭建容身之所开始叙述,如何选取建筑材料?从木头、小石子、混凝土……一一着眼于细微处,就仿佛是一部小小的建筑变迁史。宏伟的建筑象征皇权,丹宸永固的紫禁城;工业革命之后风靡一时的玻璃宫和包蒙斯学校。每一座建筑都包含了详细的设计图,小到每一个空间的具体用处。绘本中的画笔触比较像彩铅。从讲究对称美再到多种建筑风格的演变,从金字塔到蓬皮杜中心。
陵墓、宗教场所、皇家重地、商用大厦。建筑学也随着人类不同时期的需求逐渐演化。

随风去野 🌟🌟🌟🌟🌟

挺放松的一本骑行漫画,色彩也用的挺舒服的。

人生终极三连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的第一个问题,他早有了答案:我是韭菜。
骑行画画,是他要回答后两个问题的准备。

云南-西藏-青海-四川-重庆-贵州

我看完之后特别想去青城山和梅里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