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月读书小札

有呀有呀书店

非常简洁易懂、风趣可爱的漫画,充满了作者关于书的各种天马行空的脑洞。有呀有呀书店专门负责售卖人们心中幻想的书。

“作家书”的栽培方法、只能在月光下才能字迹才能显影的书、可以帮你做标记、提醒你读书的读书机器人、在书店举办的婚礼,两位喜欢书的新人在书店店长的见证下讲述他们关于书的约会邂逅,宾客们可以随机在书店里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环游世界的读书之旅、墓碑中的暑假……如果你是一位爱书之人,看到漫画中熟悉亲切的场景也一定会会心一笑,本书篇幅不长,半小时就能看完。

:叔叔,请问有没有某某方面的书啊?
:有呀有呀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

这个月还读了《礼拜二午睡时刻》,但是我个人更喜欢欢快葬礼这本书。马尔克斯的欧漂之旅,充满了奇诡的想象力。这本书修修改改,直到1992年才出版。整本书十二个短篇故事我都很喜欢,尤其喜欢我下面列的这几篇。

总统先生,一路走好

权力之争中失败的一方,被流放到异地。“就一个总统而言,最狼藉的名声可以既是事实,又是谎言”。斗志如何被重新点燃呢?

圣女

重新开棺时,夭折的小姑娘容颜未改、你甚至可以感觉到新鲜玫瑰的气息,她的身体完全没有了重量。而她的父亲利用女儿不腐的身体,试图挤入圣人之列。他为了这项事业已经努力了二十二年。

睡美人航班

男人的意淫。在飞机上邂逅一个姑娘,男人默默地陪伴在同座的姑娘旁边。

“这一切让我觉得难以置信;去年春天我读了一本川端康成的唯美小说,书中描写东京大资产阶级的老男人们不惜豪掷千金,只为了能整夜端详城里最美丽的女孩,她们全身赤裸,在药物的作用下昏睡,而他们则在同一张床上苦苦忍受爱的煎熬。他们不可以叫醒她们,也不能触摸,甚至没有意愿这么做,因为这种快感就在于看着她们熟睡。那一晚,守护着美人的梦,我不但理解了这种迟暮老人的精致怪癖,而且充分体验了一把。”

八月惊魂

“他是如何丧心病狂用匕首将情人刺死在刚刚缠绵过的床上,然后唆使他那些凶恶的战犬将自己撕成碎片。每到半夜卢多维科的幽灵就会在漆黑的城堡里游荡,想要在爱情的炼狱中获得平静。”

光恰似水

一道光的瀑布从绿树掩映的旧楼里倾泻而下,形成了一条金色的河流,照亮了整个城市。因为他们一下子释放了太多光,小学生在旧公寓中集体溺亡。在西班牙马德里,一个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寒风刺骨,既不靠海也没有河的遥远城市,世代生活在坚实的陆地上的人们从不擅长在光中航行。

在西南联大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句也能概括汪老的心境。

苦夏和寒冬读汪老的书都有不同的感受。现下心软软的。这本书跟其他汪老的散文集内容有重叠的地方,“西南联大”也因为这些文字中的细节、人物变得清晰丰满起来。有关西南联大的回忆也带着哀而不伤的遗憾,带着“儒家味道”的感慨。散文中西南联大的劳动者给我留下了些印象。他们就像现代打工人的缩影:疲疲役役、寥寥一生。幸运的是,近些年生活稍富足些了。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这些人,那些事

重读,还是很温暖的笔触,前几辑小故事里都流露出淡淡温情、浅浅遗憾。读时总是想到我在深夜看《一一》的场景,再读“重逢”已经没有十年前初读时的感觉。

吴念真的书就像《一一》这部电影,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平铺直叙普普通通的小故事。没有什么暖意、什么都淡淡的、但是你却总是放不下,总想回头看看。

加缪手记 : 第一卷

加缪手记算是加缪的私人笔记或杂记。他诚实地记录思考轨迹,直到生命的终结。儿时的贫困生活让他明白,世间真正的财富来自大自然无分别心且超越生死的无穷美好;而死亡随时可能降临的阴影则令他使尽全力拥抱生命的每分每刻。他一方面竭尽所能地燃烧有限生命;另一方面却又渴望如修士般宁静专一的生活。《反与正》这部完成于其创作初期的文集已然清楚表达了这个贯穿加缪一生思想的根本意念:如同世界有白昼亦有黑夜,生命有诞生亦有死亡,两者既相反又互补,皆为生命的真实面,人应平心接受并尽力维持二者之间的张力与平衡。

这些笔记像一个万花筒,偶然拾得的吉光片羽在他的眼光中融合出种种可能之画面;它们也像是一坛苗圃,承载着的各个灵光片刻如同一株株的幼苗,在加缪孜孜不倦的书写与思索中被灌溉、供给养分而逐渐茁壮,成为其创作与思想饿枝叶肌理。

就像一次近距离观察加缪的阅读之旅。书中记录他的阅读记录、他的作品构思、他的哲学、生活感悟。每一处金句、每一段剖白毫不克制地散落在书里的各个角落。

礼拜二午睡时刻

八篇短篇小说中的故事十分凑巧地发生在了一个熟悉的小镇,这几篇故事有点像《百年孤独》开启前的前传和引章。书中有很多马孔多的元素,像一个个精心放置的彩蛋。我最喜欢的两篇分别是《蒙铁尔的寡妇》和《格兰德大妈的葬礼》

而书名同名的《礼拜二午睡时刻》写得非常克制,母亲沉静淡定。整部书还是很推荐阅读的,但我更喜欢欢快葬礼那本。

番石榴飘香

喜欢老马作品的人不能错过这本书。老马和门多萨的对谈录。聊政治倾向、聊灵感来源、聊妇女、聊创作灵感、聊创作生涯的小故事、聊写作习惯。我喜欢老马大概是因为我着迷于他笔下轻松松散的黑色幽默,以他为主的加勒比人使用轶事趣闻来描绘现实的。老马的书主题大多着眼于各种孤独,权利的孤独、情感的孤独…这本书会让你更加了解老马的生平,以及一步一步试图告诉你,如何从热带的奥秘中提炼出番石榴的芳香,酿造出至纯的“艺术品”。

《百年孤独》里每一个人都会走到自己生命的终点,但是写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死亡时,老马却迟迟不敢下手。上校已经上了岁数,整天做着他的小金鱼。“上校死了。”我一头倒在床上,整整哭了两个钟头。

门:在你这本书里,狂热昏聩的总是男子(他们热衷于炼金、打仗、又荒淫无度),而理智清醒的总是妇女,这是否是你对两性的看法?

加:我认为,妇女们支撑着这个世界,以免它土崩瓦解;而男人们只知一味地推倒历史。到头来,人们会问究竟哪种做法不够明智。

门:在《百年孤独》里,妇女总是在男人带来混乱的地方建立秩序。这是不是你对两性的历史作用的看法?

马:……妇女以铁的手腕维持着人类的秩序,而男人们则一味地以种种狂热鲁莽的行动来闯荡世界,推动历史。这使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妇女缺乏历史感。而事实上,如果不这样,她们就不能完成使人类延续下去的首要使命。

那一阵尘土、美国姑娘、傍晚时分在大街上兜风的敞篷汽车、战场失意的老军人、总是沉湎于昔日战争的外祖父、为自己织裹尸布的表姑姥姥、爱讲死人故事的外祖母、在房间里叹息的死人、院子里的茉莉花、满载着香薰的黄色列车、在浓荫匝地的香蕉园里蜿蜒而行的清澈的溪流,以及清晨出现的鸟……这一切后来都被一阵风卷走,如同《百年孤独》最后几页所描绘的马孔多被一阵飓风卷走一样。

“灵感”这个词已经给浪漫主义作家搞得声名狼藉。我认为,灵感既不是一种才能,已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作家坚韧不拨的精神和精湛的技巧同他们所要表达的主题达成的一种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