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九月读书小札

本月推荐:《厌女》

厌女 🌟🌟🌟🌟🌟

《厌女》的作者上野千鹤子,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我读她的上一本书是《始于极限》,一本对谈录。《始于极限》争议性很大,大部分读者都觉得这本书非常不错,但我不太喜欢。《厌女》结合了日本的现实状况一定程度上点出了东亚女性相似的困局。女人“他者化”,厌女症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而有些高位者对于女性的爱更多的表现为权力上高姿态地占有和玩弄女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权力和财力。读完《第二性》再读《厌女》,对于虚浮的术语有了更直接的共情。

几点启发:

同性之爱被禁忌的原因猜想

在古希腊,性爱的最高等级是同性恋。准确地说,是对少年的爱,不是成年男人之间的性爱。作为自由民的成年男人能获取的性对象只限于少年或奴隶,双方关系是不对称的。异性恋对于有责任的自由民男人是一种义务,少年爱才是他们高贵的权利。
所以我在《死于威尼斯》这类文学作品中也能读到这种男性与少年之间的同性之爱。被得到、成为性的客体,这些说法的另一种表达,就是“被女性化”。男人最恐惧的就是“被女性化”,即性的主体地位的失落。现象一旦发生,结果将会引发“阶层的混淆”,所以,可能导致性的主体者之间相互客体化的性爱欲望是危险的,必须被禁忌、压抑和排除。

性的双重标准

厌女症厌恶女人,那厌女症的致命弱点是什么?是母亲。性的双重标准将女人分为两个集团。“圣女”与“荡妇”、“妻子、母亲”与“娼妓”,“结婚对象”与“玩弄对象”。而女性间的对立局面也会瓦解一些整体力量。例如“分而治之”是支配统治的铁定法则。支配者总是将支配对象分离隔断,让他们相互对立,绝不允许他们之间产生连带感。被性的双重标准分离隔断的女人,一方蔑视另一方。

以厌女症为核心机制的社会,被称为父权制。

女性之间互相倾轧争夺少之又少的社会资源,争夺伴侣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少数女性成长中想要获得的偏爱和支持,在大多数男性的观念中根本不存在,因为他们从来都是父权社会的既得利益者。

这本书以“厌女”为题眼,还全方位地介绍了各个不同的生活情境,我读下来偶尔会觉得羞愧,因为有些时候我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厌女的行为。努力想成为一个清醒些的女性主义者,可能我终其一生都会与自己的厌女症作斗争。

作个闲人(苏东坡治愈主义) 🌟🌟🌟🌟

作者费勇,著名文化学者。整本书的文风轻松读起来很有意趣。比《苏轼十讲》阅读难度要低一些,两本书可以互补着来读,读着读着渐入佳境。大部分都是以苏各个阶段的诗词来分段的,对漂泊无依的担忧、对仕途无望的怅然。读完整本书我有些茫然,找出了他的另一首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法兰西特派周报 🌟🌟🌟🌟🌟

编剧/导演魏斯·安德森,这是同名电影《法兰西特派周报》的繁体剧本集,他的另一部作品《布达佩斯大饭店》我更熟悉。第一次读剧本,还是繁体。好在这本印刷排版是横版印刷,读起来几乎没什么阅读障碍。这本书貌似只有我评分,这个分数可能没什么参考性。电影的视听效果是剧本集的三倍,电影延续了《布达佩斯大饭店》配色和对称美学,我非常喜欢这部怪诞风格的作品。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法兰西特派周报》某一周的报道,从上至下分为五个板块共五篇文章:主编讣告、无趣小镇的历史游记、艺术与囹圄中的艺术家、巴黎大学生的革命故事、美食评论家的惊险画像。剧本是平面的、分角色的情节铺叙、空间上的镜头说明。剧本读起来很棒,编剧对镜头、人物旁白的节奏掌控得很好,例如第二个故事:囹圄中的艺术家是个暴怒危险的精神病人,他暴力杀害肢解过酒保,在监狱里他着迷于看守他的女狱警。后来他还为女狱警创造了很多艺术作品。松节油的气味、艺术作品的色彩、监狱中的一次暴动,艺术家成为了正义的保护方,最后他还获得了一枚笼中狮吼的奖章。电影是平面又立体的故事场景:黑白场景、历史对比画面、彩色的对称画面。这部片子调色很棒,内容平实荒诞,非常适合一个人观影。

巴黎大学生革命那篇文章中的有一段情节非常动人:

“一颗无敌的彗星沿着完美弧线在浩瀚的宇宙中飞往银河之外。我们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回顾两份记忆,一份是你,是平价洗发水的香皂味,是满烟灰缸的烟头,烤焦的吐司。一份是她,是廉价汽油味,是吐息里过甜的咖啡味,是涂可可油的皮肤,炎炎夏日她在哪里避暑呢?听说最终只有气味忘不掉。”